科研处
吉林省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20 14:15:19 点击数:

中心概况:

吉林省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是基于1958年吉林财经大学建校初期的传统优势系——贸易经济系而组建的,历史悠久,积淀深厚。1998年,在商业经济、商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上,整合了投资经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等专业组建成工商管理系。2001年工商管理系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得工商管理专业学位(MBA)授予权,2010年获得工商管理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5月,随着学校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系更名为工商管理学院,并成立了工商管理研究所。20139月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学院设有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旅游管理5个系,1个工商管理研究所,1MBA教育中心,有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旅游综合模拟实验室和商务谈判实验室5个专业实验室,1个“德鲁克之窗”阅览室。

工商管理研究所自组建以来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与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长白山酒业、吉林省烟草公司(专卖局)、吉林省旅游局等企事业单位在企业咨询、员工培训、发展战略制定等方面展开持续深入的合作,逐渐形成了明确的研究方向与学科特色。201371日,吉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要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整合省内外创新要素和资源,加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到2015年,重点建设50个以上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100个以上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的目标。乘高教强省之东风,在吉林财经大学原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精深的财经积淀的基础上,工商管理研究所正式更名为吉林省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以集聚人才资源,贴近改革实际,提升科研水平,将国际化管理研究与本土化管理实践相结合,形成校、企、政府紧密结合的管理教育、研究与应用平台。

本中心未来发展计划:

中心构想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立足吉林省企业管理实践,紧紧围绕吉林省企业管理创新进行相关研究,在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创新、努力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破解企业的管理难题,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争取早日将本中心建设为国内知名的开放式研究平台,推动高水平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贡献管理理论发展的同时服务于吉林省企业做强做优。

1.以重大课题研究为基础,主办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学术讨论会。通过举办大型的学术会议,一方面使外界了解吉林财经大学吉林省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另一方面这些会议也将有利地推动我中心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使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结合吉林省实际,紧扣企业发展主题,进行管理创新研究。要把握形势,探寻规律,大胆探索,既在学术上有理论突破,更在实践中有政策建言,形成一批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切实推动吉林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3.积极组织科研项目申报,提高项目策划水平,积极争取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筹集研究所需的资金和资源。特别是要与企业、政府开展充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建设政校企合作共研的崭新模式。要建立健全协作机制,确保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运作,把本中心的科研智力优势、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作用与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愿望和动力有效整合起来,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根据本中心的建设目标,结合研究方向团队的当前研究水平、团队成员结构等现实情况,通过引进人才、内部培养、联合培养等多渠道、多种形式并用的方式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学术团队的结构,努力培养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提升学术团队的综合实力,同时应充分发挥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保持较高学术水准,集中各方智慧,把中心打造成高端智库。

5.优化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培养政策,构建科学有效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建立面向研究团队和个人的有效激励机制,搭建科研电子档案库和科研情报系统,探索更加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手段并用,努力使中心建设成为吉林省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库、思想库。

6.建立高效率的行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改变科研机构的传统建设模式,扭转人浮于事的陈规陋习,通过深化改革,提高行政效率,为科研服好务。



















   未来五到十年,我们要在更高的起点上形成若干方向明确、水平较高的研究团队,推出一批科研精品,把基地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科研高地。

   第一,增强发展意识,通过对重点科研项目、重点研究基地的组织和实施,尽快取得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逐步增加研究基地的科研经费,增加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的数量,多出精品。

   第二,增强团队攻关意识,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和组织建设,建成若干个有较高知名度、充满活力、学术气氛浓厚的科研机构,造就一支活跃在国内学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队伍。

   第三,增强主战场意识,积极引导科研人员主动参与并热情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探索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特别是要以教育部加大对各层次智库建设投入和吉林省高教强省战略实施为科研契机,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研究力度,努力成为地方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第四,增强创新意识,以吉林省“长白山学者”引智计划为契机,引进国外高校高水平人才,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化研究方法和手段,大胆借鉴自然科学的新理论、新视角和新方法,推进研究方法创新,加快科研梯队形成,推进该学科整体科研实力的壮大和发展。

具体措施:

   第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保障基地运行。修订《吉林财经大学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和《吉林财经大学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管理办法》,确保按照省里要求对基地经费支持到位。

   第二,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和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吉林财经大学科研业绩津贴奖励计划”,重奖高质量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在学科发展的学术前沿领域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实践的前沿问题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励被国家或省部级以上实际部门采纳,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应用研究成果;对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的优秀科研成果,给予重奖,我校的奖励力度在省属高校中是最大的。这有利于激励教师强化精品意识,鼓励教师多出优秀科研成果。同时制定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和鼓励学术团队创新攻关的激励政策,把科研事业做大、做强、做出影响来。

   第三,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提高学校的学术影响和知名度。一是积极创造条件,举办高层次、有影响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二是每年度举办20次左右名家讲座,培育学术氛围,推动科研事业发展和人才成才;三是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扩大教师学术视野,把握学术前沿,扩大学术影响。

   第四,加强学术研究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实施“吉林财经大学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计划”,积极引导科研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服务社会的精神,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恪守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第五,积极推进基地科研人员之间的科研合作、学科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形成科研团队。制定实施《吉林财经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办法》,引导基地科研人员合作研究,在学科边缘、交叉地带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面对高教强省大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积极进取,努力提高综合实力和科学研究的竞争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的基本方针,始终不渝地把科研工作放在特别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鼓励科学探索和创新,为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真正树立起“科研先行”、“科研强校”、“科研是教学重要支撑”的理念,积极构建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切实把科研摆到应有的位置。坚持非均衡发展的思想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搞平均主义,力诫面面俱到,重点支持重大项目、具有前瞻性和潜在竞争力的项目,建设好吉林省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为学校科研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吉林财经大学科研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