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产业经济与智能物流实验室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为基本任务,探索物流理论前沿,解决吉林省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1.搭建物流产业经济与智能物流研究平台,促进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
围绕物流产业经济、智能物流和商务智能三个研究领域的需要,着力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学科。2014年成功建立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联合实验室。
2.依托实验室平台,为相关专业“学、研、产”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持
充分利用实验室科研平台,积极为相关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团队训练等提供支持,发挥实验室对学生“科研素质训练、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成为相关专业的“学、研、产”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支撑。承担本科教学及实验课11门,承担研究生教学课程9门。
3.探索学术前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开展一系列深入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共承担27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级课题18项,横向课题5项;科研经费合计264.6万元。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CSSCI检索的有20篇。出版专著7部,获得专利1项。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物流产业经济、智能物流、商务智能。
1.物流产业经济。研究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互动作用机理,物流产业与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的关系与过程。
2.智能物流。采用神经网络、群体智能、机器学习等科学方法提升物流效率是当前物流领域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物流工作流、移动定位、物流仿真与优化等技术的研究,为政府、产业、企业构建物流优化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3.商务智能。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学科呈现出交叉融合态势,因此,本方向主要针对电子商务、物流和金融等在交叉融合中存在的应用科学问题,采用信息技术、数学、经济学等方法寻求最优解,为“互联网+”与“物流”、“金融”、“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提供支持。
(一)实验室建设目的
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我省物联网行业的现代化水平;探索财经类大学“学、研、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校相关学科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研究目标
1.物流产业经济方向。研究内容: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互动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目标:力求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成功申报2项以上省部级研究项目;开展2-4项横向课题研究;发表高质量论文10篇左右,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
2.智能物流方向。研究内容:在研究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智能化及物流系统可视化仿真环境的开发。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智能物流的体系架构研究,力求在智能算法和支撑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完成高质量科研论文10篇左右,完成2个以上省部级项目,力争申请或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
3.商务智能方向。研究内容:以现代商务为研究核心,利用机器学习、智能计算、智能寻优等信息技术和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现代商务活动中的供应链管理、金融风险评估、信任链构建等中的应用科学问题,通过模型的构建、评估与验证,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预期目标:完成高质量科研论文10篇左右,完成2个以上省部级项目,力争申请或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
(三)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计划
在“十二五”期间,实验室研究人员总数到达25人。力争在专职研究人员中,教授人数达到7-8人、副教授人数达到8-10人,使科研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60-70%。同时,通过联合培养、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提升研究队伍的学历层次,使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比例达到50%。
(四)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研究审议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任务,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放课题。实验室将按照省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方针,为国内外物流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和试验环境。
在依托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基本完成了建设计划,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一)提高了科研队伍的整体水平
为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扎实研究能力的科研团队,实验室积极鼓励研究人员到国内外高校进行访学,先后有10名教师访学,其中5名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做短期访问学者,5名到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做短期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五年的建设,实验室研究人员总数达到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高级职称占比达到58%;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18人,占比达到69%;小于45岁人员占比83%。实验室研究团队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科研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研究生67人,其中已毕业32人;研究生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5篇。实验室支持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创新团队完成各类竞赛项目。
(三)建立了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严格遵守省重点实验室管理规定,制定了6项管理制度。同时,做好实验室网站建设、实验室值班制度、数据库和软件共享等工作以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取得较好的效果。依托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发展,设置正处级实验室主任1名、副处级实验室副主任2名。建立了学术委员会,制定了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研究实验室研究方向,审核开放基金使用情况,确保实验室建设的正确方向。
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建设
为了保障实验室高效运行,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如下:物流产业经济与智能物流省级重点实验室行政管理条例;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制定了日常工作相关管理细则,具体包括:实验室5S管理规范、实验室管理细则、实验室钥匙申领办法、实验室登记制度。
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
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组织教师和研究生开展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活动;开放基金的管理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和博士开展学术研究;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学工作;开展校际、校企交流活动等;实验室网站维护管理和资源分享;实验室日常设备维护和工作场所维护。
实验室学术环境
物流产业经济研究室与智能物流研究室不定期开展科研讨论、软件培训、专家讲座等活动。实验室为教师和学生全天开放,并为长期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教师和学生提供固定工作卡位,以方便他们开展工作。实验室为鼓励年青教师开展科研活动,设置开放基金,目前该基金已开放2013年与2014年两期,实验室依据开放基金管理制度、申报和评审程序,确定了12项课题,并获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实验室建制
我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设立独立的处级单位,设置实验室主任(处级)1人,副主任(副处)2人,科研秘书1人。其他科研人员为我校管理科学与信息学院和亚泰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师。
实验室今后五年的建设目标
跟踪物流产业经济理论及信息技术的前沿,构建支撑我省物流产业发展的研究平台;以物流产业经济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智能物流和商务智能研究为两翼,开展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三个层面的研究,为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物流产业经济与智能物流研究中心,建设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一)发展思路
以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管理类一级学科为依托,拓展物流产业经济、智能物流、商务智能等三个研究领域,利用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支持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升科研团队研究能力;充分利用软硬件条件,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保障举措
1.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充分利用长白山学者等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同时,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支持。
2.进一步做好开放基金工作,推动实验室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吉林财经大学的支持下,以实验室开放基金为抓手,扩大其覆盖面,鼓励研究人员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重点支持“互联网+”时代的物流产业经济、智能物流和商务智能等领域的研究。
3.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定期举办科研讲座和学术沙龙活动,鼓励研究人员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科研平台作用。
4.充分利用软硬件条件,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提供专业课程实践平台和软件培训服务,并为其科研学习提供工作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