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简介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20 15:22:29 点击数:

中心总体状况述评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成为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我国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居于首要地位,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此基础上,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并指出,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有关方案和政策措施。

当前国际国内市场日益复杂险峻、变幻莫测,过去企业赖以生存

的温床,如人口红利、改革开放红利、资源环境红利,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成本比较优势都不复存在。“不创新毋宁死”越来越成为铁律。无论是为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还是企业自身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比以往更加紧迫,更加难以回避。

(一)我国创新创业总体发展动态趋势

有关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衡量创新驱动发展的指标应该主要体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创新型经济所占比重、以及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的水平。因此,可以作为主要测量工具的指标有:全要素生产率(TFP)、科研成果(包括科研论文和专利数量)及其转化率、研发投入(尤其是企业研发投入)及其效率、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技术产业和产品的产值与国际竞争力等。从上述指标来看,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如下:

第一,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据相关研究测算,1991年-1995年(“八五”期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最高,达到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9%;1996年-2000年(“九五”时期)下降到2.77%,贡献率下降为32.1%;2001年-2005年(“十五”期间)略有上升,全要素生产率为3.67%,贡献率上升至38.3%;进入2006年-2010年(“十一五”)后,全要素生产率又下降到3.41%,贡献率下降至29.7%。全要素生产率的明显下降反映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仍属于资本驱动模式和粗放型增长模式。而历史上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20世纪初期,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15%,到20世纪50年代,该比例上升到40%,70年代以后又上升到60%,80年代进一步提升到65%-80%。

第二,研发投入方面。中国研发支出占世界第二位,2012年突破1万亿元。研究开发支出强度2012年达到1.97%。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首位,而且超过了部分高收入国家。但相比美国、日本、欧洲、韩国这些发达创新型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这些发达的创新型国家平均研究开发强度是2.5%。企业研发投入偏低: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企业不到30%,平均研究开发强度还不足1%。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有研发和创新活动的企业只有11%,研发强度不到0.8%。传统产业的研究开发强度与OECD国家相比差距很小,但是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强度与OECD国家相比差距大,中国只有1.65%,OECD国家有10%以上的研发强度。

第三,科研成果方面。2014年,我国发表论文数量已经全球第二,2011年开始专利申请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商标注册量已经连续几年世界第一。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09年起连续增速位居世界首位,2013年,中国首次突破2万件,同比增长15.6%,超德国跃居第三位。美国(5.7239万件)、日本(4.3918万件)、中国(2.1516万件)、德国(1.7927万件)和韩国(1.2386万件)分列前五名。在企业专利申请方面,中兴通讯有限公司以2309件已公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退居日本松下公司(2881件)之后,位居全球申请人排名次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2094件排名第三,排名较上年提高了一位。但与美日两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美日两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7.9%和21.4%。排名前50位的企业申请人中,日本和美国分占20席和15席。

第四,对外依存度方面。中国部分领域从技术追赶走到局部赶超,如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特高压等。一些先进技术,如特高压,技术是从外面来的,应用上我们走在世界前列。但目前总体来看,中国还是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净进口国,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比较大。2011年,我们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进口147亿美元,出口仅7亿美元,逆差140亿美元。从过去6年积累的逆差将近600亿美元。所以中国总体上是技术的净进口国,特别是关键技术包括发动机、新材料都依靠国外进口。我们国家科技上总体上还没有走出跟踪和模仿,还在金字塔底座上,创新比较少;原创能力不足,世界级的重大发明极少。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比率比较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大于45%。

正因为中国创新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有较大差距,所以,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对中国自身十分必要,而且对世界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原因如下:(1)有助于破解自身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难题。(2)有利于促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从而增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3)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世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出应有贡献。(4)有利于摆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封锁和控制。此外,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需求。

(二)国内外高校中同类机构的设立及运行情况

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活动对于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创造和国家竞争力都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正在经历着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经济转型的过程。创新和创业在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过程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帮助中国企业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创新创业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机构近年来陆续设立。其中国内主要有:

“中欧张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2008年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的高端创新创业研究机构。该中心落户上海张江创新学院,结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强大的国际师资、张江高科技园区科技型知识型创新创业企业与孵化平台的集聚、上海张江创新学院作为创业型人才培养平台的有利条件,以及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强有力的支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并注重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试图办成我国最好的科技和知识型创新创业研究咨询机构及运作平台。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地处中国的创新创业典范城市深圳,一直以来都以促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管理学研究、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领导者为己任。北大汇丰商学院创新创业研究中心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本中心将提供一个研究平台,以吸引全世界顶尖的创新创业学者来共同提高中国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水平,并引导和培育中国的创新创业领袖人才,以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未来创建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打好基础。

“天津财经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始于2008年3月成立的天津财经大学民间创新研究中心,经学校批准于2010年10月更名为天津财经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该中心一方面利用可以发现的一切途径,不定期地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以及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搜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知识和创新项目,为造福百姓,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民间创新管理体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与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密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服务示范平台,构建大学生创业理论研究、创业培训服务实施和企业孵化的工作交流平台,探索适合高校学生的创业培训服务模式,力争使平台的工作在全市乃至全国高校中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其他还有一些创业研究中心如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等。

国外方面主要有:

“斯坦福科技创业计划角(STVP)”:STVP是一个位于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世界级别的创业中心,为世界各地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加快高科技创业研究与教育做出贡献。STVP支持对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学术研究并为理工科学生讲授范围广泛的课程。目前该中心由斯坦福大学以及世界其他知名企业资助。

“麻省理工学院马丁信托创业中心”:始于90年代,该中心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大的研究教育中心之一,该中心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技能,创业需要的资源以及社会关系,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各个学科学生有效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该中心将由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发明的技术商业化,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支持。

“哈佛大学科技创业中心 (TECH)”:始于2000年,科技创业中心成立的信念为,各个学科的界限,人与人之间的界限,组织界限以及各种创新想法之间的界限需要被不断的逾越并创造新的洞察力从而满足创新的需求。领先的创新可以不断的满足社会需要以及商业需要。TECH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起,推动并通知学生建立创业项目等一系列体验式教育,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的理解。TECH帮助学院创造并传授创新创业项目的课程,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持和赞助,并建议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建立哈佛创新社区。

“阿姆斯特丹创业中心(ACE)”:始于2006年由阿姆斯特大学经济学与商学学院创立的研究中心。该中心主要目的是开展创业研究以及创业教育,为就业,创新与增长提供信息,平台与资源。目前,ACE主要孵化以科技为基础的新创企业,创业中心不定期的举办暑期创业培训课程,创业日以及其他与创业相关的活动。该中心为学生,研究员以及企业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目前,阿姆斯特丹创业中心与阿姆斯特丹大学(UvA),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U),阿姆斯特丹应用大学(HvA),以及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AHK)是合作伙伴关系。

Bengis高科技创业中心”:由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的吉尔福德格雷泽商学与管理学学院建立,中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企业创业与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其中包括为未来培育将高科技转化为市场产品与服务的商业领导人才以及科学骨干;为个人,新创企业,创业型企业提供创业创新支持;鼓励创业创新应用理论研究等。

创业创新中心在世界各地广泛成立,然而,目前尚缺乏国际合作的创新创业研究机构,尤其是国内缺乏与以色列这样的典型创新型国家相关机构合作的以发展创新创业经济为特色和目标的专业研究机构。

(三)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前沿发展动态趋势

迈克尔·波特以钻石理论为研究工具,以竞争优势来考察经济表现,并从竞争现象中分析经济的发展过程,从而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这一区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需要的政策工具做了一个很好的概括,引起了全球各国政府和机构的注意。另外一个使用创新发展概念影响比较大的是: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将经济发展阶段分为了要素驱动(factor-driven)、效率驱动(efficiency-driven)和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三个阶段。显然,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和《全球竞争力报告》都把创新驱动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提出来的,并描述了这一阶段的特征。似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着由低级到高级自动演进过程。然而,它们并没有有效阐明,创新驱动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如何对其进行衡量与测评?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阶段需要哪些必要的条件?而这些问题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必须研究和了解的,也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

国内方面,吴海建等(2015)认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创新的必要性和创新的目的性,一方面中国的未来要靠科技创新,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但创新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目的。2005年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深圳举行的“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高层论坛”上指出,技术创新已经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实现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战略转变。此后,朱家良(2007)、张卫东等(2008)以发达经济地区为研究背景,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的必要性,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主要集中于重视创新体系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提升综合创新实力;更好发挥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要完善企业、研究机构、中介组织和政府四种行为主体协同和互动的网络关系;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问题,张唯实(2007)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创新驱动发展首先是依靠人的发展。第二,创新驱动发展是打造“先发优势”的发展。第三,创新驱动发展是由企业家驱动的发展。第四,创新驱动并不意味着可以减少资金投入。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显示,创新驱动型经济具有资本形成率降低、国家研发投入强度和人力资本投入强度不断提高的特点。由此,一些学者指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创新驱动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创新驱动可以在减少物质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实现内生性经济增长。(洪银兴,2011;刘志彪,2011;张来武,2013)上述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启发性,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起点和基础。

创新驱动是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如果说要素驱动是注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的话,创新驱动则是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是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这里的创新可以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需要强调的是,创新驱动并不等于科研驱动。科研驱动主要指财富转化为新知识的过程,而创新驱动则更强调财富转化为新知识和新知识转化为财富的完整过程。创新驱动包含传统的科技创新与开发,但又增加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建立新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新商业模式和新经营管理机制的新要求和新特征。创新驱动进一步突出强调了通过各领域创新对全局发展的驱动作用。

(四)吉林省创新创业总体发展态势

自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吉林省也在振兴东北的政策东风下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在2013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急速下滑,吉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尽管吉林省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振兴发展新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共识。只有以创新驱动发展,培养和增强发展动力,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经济才能焕发新的活力,再创辉煌。

1.吉林省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展

近年来,吉林省科技创新成果显著。(1)储备了一批科技成果。一是科技成果丰硕。全省拥有专利6219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14位;全省累计登记科技成果278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252项。二是科技项目产业化前景可观。(2)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特别是围绕新材料、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积聚生成了一批战略新兴产业。(3)集聚了一批创新人才。一是科研人才队伍基础较为扎实。全省人才总量191.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00.3万人,占全省人才总数的52.4%,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三是高层次人才成为推动创新的骨干力量。

2.吉林省创新驱动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不断建立健全激励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市场导向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吉林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文件,就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规范科技立项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二是扎实推进各项科技政策落实。三是深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内外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五是建成吉林省集成创新综合体。目前,已有北湖科技园、中科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长春工业大学科技园以68家企业和创新平台进驻继承创新综合体。

3.吉林及东北地区创新发展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总体上看,目前东北地区创新水平不高且动力不足。一是虽然近年来东北三省的创新有一定基础,但东北创新不足仍是主要矛盾。资料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国内专利申请量排名分别为第15位、第17位和第25位,位次基本属于后段。同时,从东北三省的专利授权量看,2005年还占全国的7%,但到2014年占比反而下降为4%。吉林省新产品开发和专利申请分别仅占全国的0.83%和0.51%,全国1098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占13位。二是东北创新无法就地产业化。东北三省的创新成果转化存在较为明显的“孔雀东南飞”现象,无法实现就地转化,多数成果是转移至南方地区异地产业化。科技成果熟化和转化能力不强,科研与市场需求分离,与成果转化脱节,科技成果中间试验、应用开发和转化环节薄弱。长春技术成果市场化指标仅居全国第21位。三是东北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东北三省的R&D占GDP比重,辽宁省为1.6%,吉林省为0.9%,黑龙江省为1.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8%,投入严重不足。以吉林省为例:2014年,吉林省的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等4个指标排名均在全国20位之后。

其次,东北地区创新创业环境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体制与机制不完善。无论是促进创新创业还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体制机制无疑是前提、是关键。影响企业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与环境包括政府决策与运行机制、服务意识、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技术政策、人才政策、企业孵化政策、市场开放政策等,涉及政府主导经济发展问题、放权问题以及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等问题。在这些方面,东北三省较发达省份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创新激励不足、金融支持较弱。东北三省的融资途径主要是向银行贷款,间接融资的比例非常高,直接融资的比例非常低。同时,东北三省金融机构的数量、服务创新的模式都很少。此外,东北地区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安于现状”的思想较为普遍,整个地区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严重不足,远不及东部沿海等地区。部分地区行政效率偏低,基层“吃拿卡要”现象较为普遍,“等靠要”意识显著,以至于创新创业人才大量外流,成为“创业沉寂地区”和“创业不活跃地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吉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的政策依据、目的和意义

发展创新创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因此,针对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

1.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的主要政策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加工大国走向创新大国。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速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党的十八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固然重要,但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战略引导和指导作用。为此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制定自主创新战略,确保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方向。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3年12月31日联合颁布的《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微型企业划型标准等条件的孵化器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孵化器的收入,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税收政策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2014年7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科技型、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可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重点工作部署当中,明确提出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以上均表明政府对创新和创业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出创新创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吉林省创新创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结构和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目前,吉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结构调整的攻坚期,创新创业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又承担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优化创新创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创新创业水平平稳较快发展,进而带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吉林省成立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教育。

2017年,省教育厅将创造条件大力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开展工作,让联盟当好高校、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吉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全省共有54所高校、5家科研院所、39家企业申请加入联盟。标志着我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步入协同融合深入推进的新阶段。省政协副主席、教育厅厅长张伯军出席大会。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当选为首届联盟理事长。

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将凝聚省内高校和社会各界力量,主动服务、积极对接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在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双创平台、项目孵化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联盟要主动探索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协同育人模式。高校将充分利用联盟平台的集聚效应,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在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实践等方面找准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汇聚优势资源,形成改革合力,加快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吉林创新创业人才。

2.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中心的目的

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是科研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是集聚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的新型科研组织。本次申报的研究中心名称是“吉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以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的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工商管理学科及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服务业)研究基地”两个省级科研平台为支撑,研究团队以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为主,整合全院师资力量组建而成。

目前,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和湖南等地区的高等学校已相继建立了创新创业研究院或者研究中心,国内发达地区对创新创业的研究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些研究平台或中心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吉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将联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集中优势资源,将研究平台建成在省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创业研究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平台和决策咨询服务机构。本研究平台力争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等方面创造新业绩,充分发挥“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的作用。

作为省属重点大学和省内唯一的财经院校,吉林财经大学在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一直在省内处于前列。亚泰工商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一直专注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企业管理创新研究及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系老师为依托,融入了吉林大学相关研究方向老师,同时为了加大建设力度,2017年引进3名创新创业相关专业专任教师。因此,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在创新创业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研究潜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平台的,一方面可以为吉林省创新创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系统的、深入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在创新创业领域所具有的明显研究潜力。

(2)研究中心的意义

本研究中心将以创新创业发展战略为导向,聚焦创新创业相关领域的研究。

第一,加强满足吉林省创新创业发展需要的社会服务能力。

本研究中心的不仅关注微观层面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更多聚焦于中宏观层面服务于吉林省创新创业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与决策参考。

第二,提高产、学、研、政协调攻关的科研能力。

本研究中心的将集中校内外学术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建设一流团队,形成高水平研究成果,引领创新创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力争在全省同行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通过推动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的开放性建设,与省内知名企业达成创新战略合作,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也为推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建议。此外,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的长期稳定合作。积极发挥吉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在本研究领域的引领和协调作用,组织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和设立国内、国际学术组织,探索新型学术合作机制。

第三,带动学科建设及教学改革,助力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本研究中心的将立足于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实践,探索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利用平台的研究优势,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在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实践等方面找准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汇聚优势资源,形成改革合力,加快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吉林省创新创业人才,为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贡献智慧。

第四,提升学科建设的创新水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本研究中心的将结合财经院校的特点,通过政策引导和重点支持,打破学科、院系、机构间的壁垒,鼓励开放、流动、竞争、合作,促进优质学科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集合,提升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另外,通过科学研究有助于造就一批创新创业研究领域的省内乃至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名家大家和学术带头人,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培训。

二、研究中心的相关优势条件

吉林财经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内唯一的财经类高校,研究中心主要依托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具有较强的优势。具体情况如下:

(一)学科平台支撑优势

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是在吉林财经大学传统优势专业——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58年学校创建之初建立贸易经济系,设贸易经济、工业品、农副产品等3个专业;1978年和1979年增设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专业;1987年开始招收商业经济专业研究生;1992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吉林财贸学院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而原贸易经济系改为经济管理系,保留商业经济、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并增设经济法专业;1994年,经济管理系分为经济系、法学系两个独立的教学单位;1998年,工商管理系成立;2010年5月,随着学校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系更名为工商管理学院。2013年9月,与亚泰集团开展校企共建,工商管理系更名为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学院现具有工商管理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企业管理等5个二级硕士专业、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旅游管理5个本科专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本学科的学科地位、科研水平持续提升。2006年,企业管理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工商管理专业被评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企业管理被评为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同年,市场营销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市场营销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14年,工商管理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

在2012年参与教育部学科评估的115所大学中,我校工商管理学科与东北师大以相同得分进入前47%。2015年,在武书连全国大学管理学科排名中,我校和东北师大皆被评为B级,在设有管理学科的677所大学中,位列前30%。2016年,在校友会网的全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由3星升至4星,属于高水平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上升为3星,属于知名专业。

另外,本学科为我校申请博士点授权的三大学科之一,在我校学科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近年来,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协各方力量、集各种资源,形成了科学、高效的学科管理模式,为探索我省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

(二)产、学、研、政合作优势

本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的原则,近年来将产、学、研、政有机结合,打破壁垒,紧密联系政府与企业,既扮演着媒介的角色,也充当着决策咨询专家的角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成绩。

亚泰工商管理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担当企业人才孵化器和企业决策建言者的双重角色。2013年与吉林亚泰(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共建合作协议,亚泰集团冠名后陆续注资500万支持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科发展,学院则充当亚泰集团的人才孵化器和决策咨询的角色,双方优势互补,对促进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2017年,与吉林省中东四海创新创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协议,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业类课程开发与建设、创业师资培训、校外创业导师聘任及创新创业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此外,我校与欧亚集团、一汽国际物流、北京赛云九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外知名的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积极开展了多项研究合作,形成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研究团队优势

研究团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1人,外聘专家5人。团队拥有长白山学者、吉林省首批领军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新世纪人才。专职研究成员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研究人员占比81.8%),学历层次高(博士和在读博士占比90.9%),职称结构(高级职称占比63.7%)和学缘结构(来自国内外5所高校)也相对合理。团队年富力强、科研和实践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吉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其研究团队主要以工商管理系教师为依托,同时打破系部界线,整合院内及校内相关研究方向的老师,同时为了加大建设力度,2017年引进创新创业相关专业专任教师3名,为我院创新创业研究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四)前期科研成果积淀优势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积淀,研究团队立足于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资深研究优势与特色,在创新创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近五年来,纵向横向课题立项共计38项,科研经费达200余万元。其中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2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家旅游局项目各1项,省社科项目1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共计40余篇,其中在国家权威期刊发表11篇,重点期刊发表7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其中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11部,科研成果获奖12项,其中含教育部人文社会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吉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二项。代表性成果有宿慧爽教授在《中国行政管理》上发表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集群培育研究》获第六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丁永波教授的《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机制研究》和宿慧爽教授的《基于技术学习的吉林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路径选择》分别获首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研究报告类三等奖、(详见附表1-7)

研究成果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邓健教授的“关于发挥风电优势构建绿色新能源示范省的建议”于2013年3月获得了吉林省人民政府省长巴音朝鲁的批示,“此建议很好,请省发改委等部门认真研究,切实抓好我省能源结构调整”,并在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得到了应用,首批大唐洮南向阳风电、中广核大安风电弃风供热项目各投资3500万元,已于2013年供热前期投运,每年减少弃风8000万千瓦时,直接发电经济效益4800万元,CDM(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效益)1200万元。

(五)基本研究条件优势

经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已积累了丰厚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通过申报各级各类专项,获得了近千元的资金投入,建设了省级重点物流实训室和旅游情景模拟实验室,形成了模块多样、软件先进、硬件完备的实验条件。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完善了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和商务谈判实验的软硬件,使实验室不仅完全满足本院学生的实验,同时也可满足全校相关课程实验的要求(详见附表8)。东北唯一的“德鲁克之窗”阅览室落户我院,并先后投入近50万元丰富了阅览室图书馆藏。

中心现有纸质图书总量5000余册,在重视纸质图书引进的同时,还关注电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本院现享有中国知网(CNKI)、万方、CALIS外文期刊等数据库,以满足广大师生学习和科研需要。

2013年,借力学校网络建设平台进行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计划并筹备“视频授课”建设,2016年暑假,我院慕课已推行并投入使用;各团队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数据库、研究文本库、研究资料库等。

三、研究中心的队伍情况

(一)中心负责人情况

丁永波,1965年9月生,理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在长期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鲜明的研究特色。近五年来,主持和参与“吉林省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培育研究”、“吉林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研究”等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累计获科研经费20余万元。公开发表“低碳经济模式下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探析”、“长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投入现状与优化策略”等学术论文10余篇。科研项目“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机制研究”获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三等奖1项,教学成果“财经院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二)专职研究人员情况

1.总体情况

吉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团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1人,团队成员是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从事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已形成一支研究理念先进、梯队合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学术团队。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名单见附表9。

(1)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来看,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大部分以中青年为主,其中,40岁以下的研究人员有7人,占专职人员总数的54.6%(如图3-1所示)。研究团队年富力强,学习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参与到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中。


图3-1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年龄结构图

(2)职称结构

在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队伍中,具有教授职称的研究人员有4人,副教授3人,讲师职称4人,高级职称者占比63.7%,职称结构如图3-2所示。可见,平台队伍的职称结构搭配合理,是一支高素质学术团队。


图3-2 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职称结构图

(3)学历结构

从学历结构来看,研究中心团队中所有专职研究人员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9人,占专职研究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81.8%;在读博士占专职研究人员总数的9%,如图3-3所示。


图3-3 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学历结构图

(4)学缘结构

在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队伍中,有超过72.7%的团队成员毕业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家211重点名校,毕业于东北大学等国内其他重点高校的人员达到9.1%,还有1人毕业于澳大利亚的格利菲斯大学,占专职研究人员总数的9.1%,如图3-4所示。研究团队的学缘结构比较广泛,本科背景大多是经济或管理类学科,其后在各自进修和攻读研究生的过程中又涉及更为专业的领域,能够适应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要求。


图3-4 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学缘结构图

2.骨干成员情况

研究团队骨干成员情况如下:

邓健,1975年9月生,管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学。近五年来,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人社部归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100余万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各类科研成果奖8项。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在《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等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获省长批示1项,相关建议被省发改委采纳,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2012年至今先后被评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高校新世纪人文社科优秀人才,获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

张振华,1961年7月生,管理学博士,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商务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管理学会理事。曾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完成教育部等1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30余万元。获吉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在《当代经济研究》、《企业管理》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主编教材《管理学》等。

宿慧爽,1980年9月生,管理学博士,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近几年来,曾以第一或独立作者身份在《中国行政管理》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获得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长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各一项。主持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6个纵向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20余万元,所承担的省社科项目获得首届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一项。同时还主持一项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此外,本人在对亚泰集团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负责编写的“亚泰集团纵向一体化之路”的管理案例被收录至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

邢楠,1980年10月生,文学博士,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近五年来,主持、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等各级各类项目8项,累计科研经费20万余元。获国家旅游局副局长进行肯定性批示1项,并获得国家旅游局三等奖。近几年在《管理世界》、《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求是学刊》等刊物发表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学术论文6篇,有三篇分别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进行论点摘录;出版专著《国学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东北地域文化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两部,作为项目主持人七项,主持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项目《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东北地域文化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及实证研究(2012第148号)》、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地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研究(2012BS58)》、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地域文化对企业管理伦理的影响研究(2013BS66)》、吉林省发改委项目《吉林省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国家旅游局项目《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大额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监督的研究》。

崔宏桥,1978年3月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近五年来,主持吉林省软科学项目、省社科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及长春市社科项目4项,累计经费10万余元。同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吉林省社科项目、吉林省发改委横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5项。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在《当代经济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经济纵横》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吉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一项。并多次获校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邵鲁,1979年10月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五年来,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吉林省发改委横向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在《科技进步与对策》、《吉林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两次被评为MBA优秀授课教师,一次被评为校级青年教师之星,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累计共获奖20余项,并带来学生参加企业经营模拟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

霍晓艳,1973年7月生,管理学硕士,讲师。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主持省级项目3项,参与教育部项目、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社科项目8项,累计科研经费12万元,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多次撰写吉林省科技服务业行业发展报告。

孙领,1978年1月生,管理学博士,讲师。200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查理斯杜大学,获商学研究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获MBA荣誉硕士;2017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杨光明,1972年12月生,管理学博士,讲师,硕士导师。毕业于吉林大学,获数量管理学博士学位,中国老子学院副院长兼吉林老子学院院长。主讲课程:管理学、管理沟通、创业管理、MBA管理沟通与团队建设、管理能力与沟通技巧等。

刘禹君,1988年12月生,讲师,2014级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从事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等相关研究,并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在导师指导下,现已发表学术论文7篇,主持并参与教材编写3部,先后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曾获本科、硕士、博士国家奖学金、吉林大学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吉林大学学术业绩奖学金、吉林大学“精英杯”论文大赛一等奖、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等多项奖项和荣誉。

(三)外聘专家情况

研究中心现有外聘专家4位,他们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均有较高的专业造诣,知名度较高,社会影响力广泛,在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名单见附表10)。外聘专家的基本情况如下:

李政,经济学博士,教授。近五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吉林省发改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在《学习与探索》、《经济学家》、《当代经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6部。获吉林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六届长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吉林省首批高校“学科领军教授”;入选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领袖”培育计划;入选教育部2012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吉林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第五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吉林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先进个人”;首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长春青年五四奖章”;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四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洪诗鸿,经济学博士,教授。2002-2003年美国明州Macalester College经济系访问学者,兼教Asian studyprogram,主讲China and Asian economy。主要研究方向为日企的对外投资区位优势,近年主要研究日企的企业间协作和中下企业的对外产业竞争力。兼任大阪政府部门和多个企业团体顾问,是在日学者极少数以研究日本经济和产业,并涉足日本企业规划的中国学者.2007开始组织并已经成功举办6次旨在促进日本企业家了解中国和两国企业的技术经贸交流的(日中企业家论坛)。

李志宏,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现任吉林省中东四海创新创业科技有限公司(中东四海互联网+创业平台)联合创始人、河南省UFO创业平台首席创业导师、吉林省九凤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吉林省海豚路演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春中科应化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黑龙江省龙蛙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首席创业导师、长春创源投资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及多家规模企业顾问。吉林大学研究生校外合作导师,长春师范大学研究员,吉林省人社厅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春博士联合会常务理事。吉林省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第九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曾任长春热缩和奥普光电两家上市公司和中国五百强企业吉粮集团高管。为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教育、农业、互联网、生物技术、汽车、新材料、孵化器、高校、研究机构培训过百场过万人次。

辛世伟,毕业于吉林大学探矿工程系,人社部科技咨询师(一级)。《经济》杂志中国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创业导师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青年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北京赛云九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发起人;“创行中国”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创业之旅”教育联盟创始人;东营创业大学副校长。专注高校创业教育领域十年。设计录制《创新创业云平台》微课体系,研发创业、就业类软件产品30多种。著有《创业实训核心教程》,《创业之旅_创新创业实务》,《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教材多部。

曲然,毕业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民主建国会会员。自2010年起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共获得国家级金奖3项、国家级银奖4项、国家级铜奖2项、吉林省金奖6项、吉林省银奖2项。2017年5月获得吉林省优秀志愿者称号。在创新创业教育团队、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组织技术经济系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全程参与并组织全系教师开创吉林大学第一个创新创业校级公选课“大学生创业基础”;在大型网络互动课程“创新工程实践”中,作为现场教师全程参与了课程组织、课堂互动、现场讲解、学生团队组织管理和成绩评定工作;作为核心成员,获批吉林省优秀本科教学团队(创新创业)。主持和参加“大学生创业基础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等多项创新创业类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四、研究中心的发展规划

(一)总体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

吉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集中优势资源,联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拟建成省内一流、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创业研究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决策咨询服务机构。

本研究平台依托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内设的优势专业,以创建创新创业国际联合研究平台、官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平台等为基础,打造成一个方向明确、队伍稳定、成果丰富,省内领先以及有一定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关于科技创新创业研究平台,积极为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发挥民间智库功能,承担急需破解的研究课题,为地方发展建设出谋划策。

吉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将集中校内外学术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建设一流团队,形成重大研究成果,引领我校创新创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研究平台本着实效性、针对性的研究原则,采用宽泛性、参与性综合研究的国际化视角,组织集体攻关,形成集合优势,铸造学术精品。

(二)主要研究方向

以吉林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系列相关政策出台为契机,结合基地自身的优势与积淀,重点研究创新创业政策理论研究、创业活动的规律及其生态系统的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创新创业政策理论研究方向始终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政府、相关决策部门和企业提出一系列具有一定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咨询建议。近期主要选题如下: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模式与路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模式;创新创业社区(如科技园、创业园)的驱动机理;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

创业活动的规律及其生态系统研究主要是指结合时代背景从基础理论及创业实践角度着手探寻创业活动规律及其生态系统构成。近期研究选题包括:大众创新与万众创业的关系理论;供给侧改革下的创业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生态系统构建;新常态下的创业企业成长管理。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主要是指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特征,运用创新创业相关理论指导高等教育育人实践,主动探索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协同育人模式。近期主要选题如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升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与案例;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研究;大学生创客空间运营模式研究。

(三)成果建设

本研究中心立足于吉林省创新创业发展实际,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创新,努力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破解吉林省创新创业发展的难题。

1.结合吉林省创新驱动发展实际,把握形势,探寻规律,大胆探索,既在学术上有理论突破,更在实践中有政策建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围绕平台主要研究任务,按照各个研究方向的研究计划与思路开展主要研究工作,争取每年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左右,在国家级出版社公开出版专著2部,强化研究成果的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2.积极组织平台人员申报科研项目,提高项目策划水平,争取每年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项,筹集研究中心运行所需的资金。特别是要积极与企业、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本平台的科研智力优势,为吉林省创新驱动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围绕相关研究方向组织专题学术报告,每年不少于5次。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定期组织并承办省内相关领域学术论坛,三年内举办全国范围内的高水平学术论坛1次,一方面使外界了解吉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争取早日将本研究平台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开放式研究平台。

(四)人才培养

依托吉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和重大科研项目,努力构建人才集聚平台、成长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衔接紧密的人才队伍培养和支持体系。

1.适度增加研究人员数量,完善人员结构。以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及服务吉林省发展实际需要为目标,按照适度从紧、人才梯队合理的原则,到2020年研究人员争取达到20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达到95%以上;拥有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1-2名左右,合理配置吉林省创新创业研究平台的工作人员,使平台人员结构趋于合理。

2.建立汇聚和培养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创造重大成果的独立运行机制。研究平台具有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分配的自主权。实行平台人员准入制,通过平台招聘,将符合研究平台建设目标、科研基础好、合作精神强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队伍引进平台。根据吉林省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的规划,发挥科研平台在汇聚优秀人才、培育学术梯队、产生重大成果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吸引高水平人才来研究平台工作。

3.打破行政壁垒,支持研究人员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研究团队。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打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由学校整合校部人力资源,统筹安排相关学科教师3-4人进入平台。支持研究人员跨学院、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带动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整体提升。通过公开招聘、合同管理,面向省内外遴选一批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思维,能带领创新创业相关学科在前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规划学科发展,主持和组织重大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学科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

4.着力培养学科骨干。在青年教师中选拔、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专业特色突出、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在研究平台内形成一种勤奋钻研业务,争当技术骨干的良好学术氛围。对青年骨干实行分类培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重点培养教师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未来学科领军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吉林省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将通过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育项目等措施,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通过给任务、压担子,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自动提升的危机感、紧迫感。实施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5年内,选派3-6名研究人员进修学习,着力培养学术骨干3-5人,为青年学术领军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5.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2017-2020年,吉林省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将通过访问学者、校际交流等方式,培养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5名,吸引具有国外学习经历、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才3名。每年委派1-2名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的国际学术会议,跟进创新创业研究的国际前沿,更好地为吉林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加强研究生培养,打造创新创业高精尖人才。通过研究生参加中心研究人员的项目研究,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如让学生参与管理创新、创新创业人力资源规划等项目,充分利用产学合作引入创新课题,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后直接服务于吉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水平精英人才。

总之,我们将努力创造完备的科研条件、搭建先进的研究平台、培育优秀的科研团队、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和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通过不断探索前沿的创新创业发展相关理论,解决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创新驱动发展难题,使吉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成为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政策咨询的平台和经济服务的阵地。


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吉林财经大学科研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