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20 15:23:44 点击数:

一、本研究领域总体状况述评

发展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早在1664年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就以《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详尽阐述了对外贸易如何为一个国家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减弱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内外部有利条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自1994年至今,连续22年实现顺差,2013年更是跃居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这既得益于开放市场的活力,又得益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良性政策干预。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难免会受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双重约束。“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逐渐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比较优势在减弱,外部需求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贸易摩擦的影响进一步凸显,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普遍低靡,需求不振,中国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恐难维系;二是保护主义抬头,贸易逆差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升温,政策调控压力加大;三是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成本优势已经开始向东南亚等国转移,中国多年的比较优势逐渐消退。因此,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如何定位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调关乎到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吉林省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吉林省对外贸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对外经贸合作方面,吉林省与世界各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经贸往来。吉林省为了加大对外贸易发展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优惠政策,例如为了吸引外资投资办厂,降低企业的贷款利率;为了鼓励出口,对企业实行一定的出口补贴;简化俄罗斯、韩国、朝鲜赴吉林省旅游的审批手续;对一定数量金额的进出口商品,降低关税甚至免税等各种政策。这都对吉林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相比之下,吉林省位处东北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多年来落后于东部沿海省份。吉林省出口贸易主要以玉米等农作物和服装等传统工业制成品为主,进口贸易主要以汽车零配件等机电产品为主。总体来看,吉林省对外贸易规模相对较小,对外贸易结构失衡,初级产品出口不稳定,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过高,没能体现吉林省在工业方面的优势。从吉林省边境贸易来看,吉林省对俄罗斯和对朝鲜的贸易仍存在许多现实的阻碍。由此可见,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2009年8月30日由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吉林省的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长春市和延边州,针对经济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吉林省的三农问题、沿边开放、加强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合作等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本研究中心承建的目的

承建本研究中心的目的是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特别是按照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省提出的“走出一条发展新路”总要求,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吉林省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外经贸合作相关重点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为我省对外经贸发展相关问题献计献策。具体目的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依托学科优势,服务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

吉林财经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是省内唯一的重点财经类院校,也是吉林省政府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建设的大学。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始建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一批创建的涉外经济专业。我院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优势突出。上世纪80年代由我院宋立升老师在学术界率先提出建立东亚经济圈构想,至今已有近40年历史。我院在“十五”、“十一五”期间,连续两届蝉联吉林省重点学科。在“十二五”期间,我校获批的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及重中之重学科的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分别包含我院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科。多年来,本学院以上述重点学科为依托,为本中心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院的学科优势体现为依托吉林经济研究中心、吉林省服务业研究基地、吉林财经大学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立足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尤其是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实际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形成了丰硕的系列研究成果,为促进吉林省经济振兴与发展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多项成果得到吉林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和认可。

2.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全方位提供政策建议

本研究中心承建后,将以此为平台,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汇聚校内外本领域多位专家、吉林省政府政策研究中心、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长吉图办等相关部门进行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吉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等学科优势,通力解决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增强攻坚克难的能力,不断提高我省对外经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智库。

基于拥有58年发展历史、学术积淀深厚的国际贸易学科,根植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多年的深入研究凝练为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即吉林省农业与农产品贸易方向、吉林省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方向、东北亚经贸合作方向。各学科方向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科研团队和学术梯队。我院积极响应教育部颁布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本研究中心承建后,将以新常态下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凝练上述三个学科方向,加强学科队伍建设,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省内权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新型智库。

4.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社会对大学生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我院研究生培养数量和质量的逐年提高,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我院在加强学科建设过程中,重视将学生纳入科研团队的组建中,鼓励学生参与导师项目的申报和论证,鼓励研究生主动申报科研项目,营造浓厚的学院学术研究氛围。本研究中心建成后将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科研、调研实践机会,全面提升学生的研究和实践水平,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研究中心承建的意义

在国家和吉林省“十三五”规划的指引下,结合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研究中心的实际,承建本研究中心的意义重大,具体体现于以下三点。

首先,吉林省属于内陆省市,没有直接的出海港,但吉林省地处由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构成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具有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优越地理条件。2009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立为我省对外经贸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拟建立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也将进一步推进我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与发展。然而,国际局势瞬息万变,随着2012年日本就加入TPP进入事前磋商阶段,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设想举步维艰,关乎吉林省重大经济利益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步伐也将因此而放缓。本研究中心将以吉林省“十三五”规划为总体指导方针,立足于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深入研究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和重大问题,积极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抓住国家延边开发开放政策的机遇,深入挖掘吉林省开发开放、对外贸易、长吉图开发开放与融入环渤海双翼共进等具体措施,提供具有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政策咨询服务,对推动我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中部的松辽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业出口在本省总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中心建成后将持续以吉林省农业与农产品贸易作为深入研究的重点领域,以“推动流通现代化、服务吉林新农业”为基本出发点,成为省内权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吉林省农业与农产品贸易的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决策咨询中心,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大大提升我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第三,增强“政、产、学、研”协同合作的创新能力。本研究基地承建后,将依托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与世界经济三个优势学科,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各界建立深度合作,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为支撑、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的“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的新机制体制。本研究基地将联合吉林省社科院、吉林省商务厅、吉林省发改委、省长吉图办以及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等单位,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增强创新要素有效集成,整合各方力量,共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对外经贸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最后,本中心承建后,通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接轨,根据地方对外经贸发展实际需求状况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因地制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本学科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为地方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承建科研机构的相关优势条件

(一)基础条件完备

1.研究平台资源方面

(1)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

该中心成立于2014年10月,以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依托,致力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培养东北亚区域经贸应用型及研究型人才。中心侧重于中国与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朝鲜等国的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方面的研究,也是吉林财经大学开展与东北亚各国经贸合作与学术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与吉林省长吉图办、吉林省图们江国际合作学会等单位多方合作,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培养外贸及管理人才,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图们江区域合作提供参考,为吉林省内边境和“长吉图”沿线开发区、国内开展东北亚经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图们江区域开发合作提供咨询服务;并积极协助搭建图们江区域国家间的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心还积极与国外大学进行人才交流与合作,相继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国立贝加尔大学开展留学生互派等交流与合作。

(2)吉林农村金融研究中心

按照吉林财经大学与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战略合作协议(2012),由双方共同发起,依据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原则,以实现双方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研究平台和专业培训机构。中心将以农村金融各领域研究为基础,以科研成果、政策建议、咨询服务、教育培训为方式,实现为政府农村金融政策服务,为涉农金融机构发展服务,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2013年7月,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经过四年年多的筹备与建设,中心的各项工作稳步开展,研究成果逐渐产出,学术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影响力已初步显现。该研究中心以农村金融各领域研究为基础,以学术成果、政策建议、咨询服务、教育培训为方式,实现为政府农村金融政策服务,为涉农金融机构发展服务,以解决“三农”金融制度、政策、资金等问题为突破口,为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推进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3)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研究基地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2015年9月。该中心将联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集中优势资源,力争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和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创造新业绩,充分发挥“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的作用,实现研究基地服务业研究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平台和决策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进而为政府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与支持。

2.人力资源方面

本研究中心现有研究人员4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博士和在读博士2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其中包含有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突出贡献人才、省科研“春苗”人才、省品牌专业负责人、省教学名师等。有60%的专任教师有国外高校讲学和进修经历。团队成员长期从事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特别是在吉林省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和东亚经贸关系等领域的成果突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为机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国际贸易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仅是吉林省特色专业、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还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吉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俄英双外语国际经贸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学院拥有国际贸易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团队、国际贸易实务与实训课程教学团队三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优良的社会师资致力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断为对外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输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人才。

3.财力资源方面

学校对对外贸易发展研究高度重视,在给予资金支持的同时,鼓励研究团队申请财政专项,进行系统的科研活动。近五年,我校获得的相关财政专项包括:2013年获省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以支持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训中心项目;2014年获省财政专项50万元,支持区域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2014获中央财政专项100万元,支持国际贸易学科建设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设立所需的建设资金,2015年获省财政专项资金50万元,用以支持世界经济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上述经费为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研究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财力保障。

4.物力资源方面

吉林财经大学硬件基础设施完备。已运行和开放30余年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实验项目个数达到68个,并自成体系,具备一定规模的实验条件和工作基础。实验中心现已步入了人才培养理念科学、工作思路清晰、规模适度、机构健全、师资队伍素质优良且结构合理、教学方法得当、设备先进、管理机制健全有效的良性运行发展轨道,为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坚实的基础保障作用。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现可用的实验室数量共7个。其中包括:国际商务实验室、国际物流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国际商务单证实验室、进出口商品报关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平均可容纳80人,总面积达700㎡,共配备计算机564台,7套大屏幕投影仪和实物投影仪设备,以及9套计算机软件,共投入经费达1000万元。其中,金融实验中心,包括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和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两个实验室,并投放大量资金支持实验中心的服务器、终端机、实训软件等建设和更新。现已配有南京世格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外贸实习平台、外贸考试系统、外贸跟单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外贸实务与结算实训系统、进出口实训、报关实训等10余种平台系统,这些投入切实提高了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为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给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我院与连云港连云区签署校地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在先期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推动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以连云港市连云新城“点点通”跨境电商平台为载体,推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校生创业实训中心入驻连云新城跨境电商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二)科研基础雄厚

2012-2016年本研究中心依托我院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国际商务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1.项目情况

近五年来,科研项目立项共计55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项。

2.论文情况

近五年来,本研究中心成员发表核心以上论文共计79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47篇。

3.出版著作情况

近五年来,本研究中心成员出版著作19部,涵盖对外贸易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区域经贸合作、服务贸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4.获奖情况

近五年来,­­­­­­­­­­­­­­­本研究中心围绕农产品贸易、区域经贸合作、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并获得省部级奖项11项。

(三)研究成果和学科建设的社会效益显著

国际贸易学科是我校发展比较早的学科,历史积淀深厚,积极开展以吉林省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科研课题为主攻方向,以产出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政、产、学、研”间的合作,为吉林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培养一大批涉外经贸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研究成果方面

2012年,蔡强副教授将其多年实地调研、国内外对比研究得到的研究成果撰写为调研报告——《关于将抚松、安图打造成为世界级矿泉水产业基地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省里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抚松、安图建立了矿泉水产业基地,国内的知名矿泉水企业,如娃哈哈、泉阳泉、恒大冰泉等已经进驻,仅吉林森工集团的泉阳泉饮品有限公司每年的产值就已经高达数十亿元。另《关于争取国家支持长白山林区转型发展的报告》也获得吉林省政府的批示,为吉林省的振兴发展提供重要依据。还有系列研究报告如《关于争取设立吉林省自由贸易园区要突出我省特点的建议》、《落实国家沿边开放要求,建设图们江和鸭绿江“两江国际经济合作带”的建议》、《关于我省主动强化图们江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议》、《关于吉林省东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建议》等项目也获得时任吉林省省长、副省长等领导的重要批示。这些研究为推动吉林省与内蒙古、蒙古国等铁路建设、为长吉图抓好沿边开放提供重要资料;为吉林省东部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东北亚经贸合作研究方向下,科学研究团队为加强吉林省与东北亚各国经贸合作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受到省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如《吉林省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与策略》课题组于2013年7月10日向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吉林省分会提交了《吉林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分析》和《吉林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与策略》,为推进我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与具体做法,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的依据;省经济技术合作局行政审批办公室对吉林财经大学《吉林省服务业利用FDI绩效问题研究》课题组提供的成果给予肯定,认为我们的成果为吉林省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14年8月,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承接了吉林省长吉图战略重大课题《长吉图先行先试重点领域与实施路经研究》。研究内容涵盖经济先导区先行先试领域确定的基础理论;我国经济先导区带动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状研究与症结诊断;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框架下的先行先试领域与路径;经贸关系变化下先行先试领域与路径等方面。该报告为建设长吉图先导区平台和体制创新、构建对外金融平台、建设长吉图先导区服务外包基地、优先开放教育和医疗美容服务业,以及推动吉林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和设想。

2.重点学科建设方面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院国际贸易学重点学科在国内知名,吉林省处于领先地位。国际贸易学教师中有国内知名学者、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吉林省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图们江国际合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吉林省分会常务理事,以及一大批爱岗敬业,辛勤工作的教师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为本省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师资。我们培养的学生分别在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大学、吉林省华桥外国语学院、长春财经学院、吉林工商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担任主讲教师,并发挥积极作用。国际贸易学学科与吉林省商务厅、长春经开保税物流园区、海信集团等多家涉外经贸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结合吉林省对外经贸实践,举办小型研讨会,促进了学术界和企事业界对接,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吉林省外向型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院区域经济学重点学科是教育厅探索高校与社会研究机构联合,共同建设重点学科,共同从事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政府决策充当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创新模式的产物。因此,本学科的特色是资源共享、人才共用,联合研究、共同提高,目标宗旨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本学科承担和完成2项国家课题,1项对外合作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课题经费总计176.8万,出版了9部专著,发表了29篇论文。有7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4项成果得到省政府领导的批示或作为内参,完全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三、承建本研究中心的队伍情况

(一)负责人情况

王云凤,教授,硕士研究生。现任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中国国际贸易学科组理事单位负责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图们江国际合作学会常任理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吉林省分会常任理事。主要研究国际经贸合作问题。五年来积极申请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发改委、省社科、省教育厅、市社科项目各1项,项目经费为45万元;撰写科研论文18篇,其中权威期刊2篇,CSSCI 6篇,国家核心期刊6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3部。获得第二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七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师德标兵,吉林省国际商务专业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吉林省国际经济与贸易品牌专业负责人,吉林省俄英双外语国际经贸复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三级教授。

(二)研究团队总体情况

本研究中心团队共有43人,其中校内科研人员32人、校外专家11人,已经形成一支研究理念先进、梯队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科研成果丰硕的科研力量。2.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来看,团队成员以中青年为主。其中,40岁以下的研究人员15人,占团队成员总数的35%;40-50岁研究人员19人,占比44%;50岁以上研究人员9人,占比21%。研究团队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

3. 职称结构

从职称结构来看,团队成员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11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14人,高级职称者占比高达58%。这些人员具有深厚的研究基底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将带领团队不断攻克科研难题。

4. 学历结构

从学历结构来看,团队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25人,占团队成员总数的比例高达58%;具有硕士学位的15人,占团队成员总数的比例35%,93%的研究人员都具有研究生学历。研究团队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较强。

(三)研究团队骨干成员情况

刘丽娟,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吉林省图们江国际合作学会理事,吉林省商业经济学会理事,吉林省高教学会评审专家。近五年来,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在《经济纵横》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主编及参编出版教材2部。

李建民,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区域经济学领域学术带头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主编《外贸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五本教材和书籍,出版著作《孙子兵法与商战谋略》和《二十一世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研究》两部,发表核心期刊文章二十余篇,主持省、市科技项目二十余项。

张晓明,教授,学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工作委员会进出口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五年来,主持完成省长吉图办课题2项,省部级教研课题1项,在《中国大学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3篇,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国际贸易实务与实训课程教学团队获得2014年度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3年和2017年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财政专项资金项目2项。

金京淑,1967年8月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吉林省农业经济学会会员。近五年来,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一部,主持完成部级项目一项(提高我国农村妇女科学素质与能力的对策研究),在研教育厅项目1项(吉林省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及利益分配关系研究),在《现代日本经济》发表论文1篇,获得第七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郭天宝,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吉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政协长春市二道区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理事,获吉林省教育厅“春苗”科研人才、吉林省第十四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厅、省社科、省教育科学规划等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4篇(其中EI期刊4篇、CSSCI期刊3篇),出版著作2部、教材5部,获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长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2项。

王素玉,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15年完成教研课题《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研究》,2016年在《工业技术经济》发表文章《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依存度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实证研究》,出版法经济学专著《版权法的经济分析》,编撰案例《全球商务法律环境案例解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7月-2016年10月,伯尔尼大学世界贸易学院访问学者。2014年先进工作者,2015年校三育人标兵,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先进个人。

关嘉麟,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教研室主任;近五年在《当代经济研究》、《经济纵横》、《财政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两篇英文学术论文获得EI和ISTP检索。出版著作1部,教材1部。主持省社科项目2项,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项,省教改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省科技厅、教育厅等项目9项。参与省精品课、省优秀教学团队、省特色专业等质量工程项目 5项。2016年获吉林财经大学教学新秀荣誉称号。2017年获得第十一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年8-10月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韩岳峰,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完成省级课题14项,其中省级重点课题1项。在“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和《国际贸易》等期刊共发表论文21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共8篇,被SCI收录2篇,被ISTP收录2篇。在2012年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在2014年获得校首届“亚泰杯”最受欢迎十佳教师称号, 2017年获得校本科教学评估先进个人称号。《财经类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与对策研究》获得2013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崔岩,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国际经济教研室副主任,在《现代日本经济》、《求索》、《统计与决策》、《华章》等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上发表了论文12篇;在吉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一部专著《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主持了5项科研课题,包括2012年长春市社科、2013年省发改委项目、2012年省教育厅“十二五”专项、2014年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和2014年省社科博士扶持项目,其中结题四项、在研一项;另外参与了其他省厅级课题四项。获得图们江学会2013年年会优秀论文奖;国际经济学省级精品课团队成员。

杨立国,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际贸易教研室主任。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吉林省教育厅项目两项、主持省社科课题1项,参与完成各类课题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出版专著2部。

王基昱,副教授,硕士。 近五年来参与完成省级项目三项,主持教育厅项目一项,参编教材一部,省教学团队成员,赴美访问学者一年。

王艳秀,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吉林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产业政策与理论,在省级、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主持完成河北省商务厅、文化厅、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近十项,参与完成教育部、省、厅局级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具有十多年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经验。

(四)校外研究团队成员情况

李铁,现任吉林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图们江国际合作学会会长。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为硕士研究生讲授“国际区域经贸合作实务”课程,吉林省政府参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图们江分会(吉林省图们江国际合作学会)会长。曾任舒兰市委书记、白城市副市长、吉林省商务厅副厅长、吉林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经济技术合作局局长等职。现兼任《图们江合作》刊物主编。有近40年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工作经历,长于经济研究。其组织完成的“中蒙‘阿尔山-乔巴山’(两山)铁路通道建设研究”课题成果获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咨询报告类一等奖。出版了《吉林沿边开放问题研究》专著,组织编撰了《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合作开放战略研究》《图们江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5)》《长吉图战略的“东进西连”发展战略研究》《新形势下中俄区域合作研究》等图们江国际合作系列丛书。

庞德良,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院长、日本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代日本经济》主编。长期从事现代日本经济和东北亚区域经济研究。主要著作有《现代日本大企业产权制度研究》《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研究》等。在《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内专业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

陈志恒,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日本学会理事,教育部专家库成员,《现代日本经济》编委,《日本学刊》、《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匿名外审专家。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6项,在《国外社会科学》、《日本学刊》、《商业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

李秀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项,在“Pacific Economic Review”和《世界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5篇,出版译著1部,获得第六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周伟萍,研究员。现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北亚地区安全与区域合作。承担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及规划课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招标及重点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主编专著1部,参与撰写及合作出版的专著12部,发表论文和上报研究报告约40篇50余万字。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吉林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次出访美国、俄罗斯、韩国、朝鲜、蒙古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兼任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朝鲜韩国研究会秘书长等。

聂英,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农业资源环境评价。五年来,在CSSCI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0篇;主持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软科学)课题两项,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省发改委生态省建设项目共六项,累计科研经费35万元。2012年获吉林省优秀社会科学奖三等奖,2017年获吉林省优秀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获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科研奖一等奖。主持的省科技厅课题“吉林西部地区土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的研究成果“关于吉林西部土地开发整理效益提升的建议”得到王守臣副省长批示,给予好评,并转发省国土资源厅付诸实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承建本研究中心的发展规划

(一)总体发展目标

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研究中心,将以“打造科研高地、服务吉林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吉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商务的学科优势,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省内权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地方对外贸易发展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决策咨询中心,提升我院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本研究中心的总体发展目标如下:

一是服务吉林经济发展,建成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高端智库。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研究中心将结合吉林省省情,开展吉林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对外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问题研究,为各级地方政府和产业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战略决策提供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咨询建议。

二是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建成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研究权威中心。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研究中心将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建设一流研究团队,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促进科学研究。通过组织科研项目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学术研讨会、积极参与政府重大政策及决策咨询、提供政策研究报告等方式,提高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争取多出一流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最终建设成为省内权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省级重点领域研究中心。通过组织科研项目,为吉林省政府对外经贸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体现本研究中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成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本研究中心将依托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单位,构建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吉林对外经贸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平台,“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高质量高层次创新型经贸人才。

(二)重点任务

1.开展问题导向的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研究

本研究中心依托与吉林省商务厅、吉林省发改委等实践部门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实践部门的数据、资料等资源,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政策诠释和对策研究。分别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农业与农产品贸易研究、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研究,以及东北亚经贸合作研究。本研究中心将力争建成主要贸易发生国针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数据库,将其作为省内及全国权威的对华农产品贸易政策法规数据收集与发布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布,并可分国别、不同行业等来检索国内外相关农产品贸易政策法规相关数据,以提升我省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学校与实践部门的合作研究将实现双方在数据资源、研究平台、研究力量等多方面的互补,研究成果可直接作为实践部门决策的参考意见,能够充分发挥研究中心智库的作用。

2.打造一流的对外经贸研究团队

本研究中心将借助学校、学院的支持,打破院系、学科的界限,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们江国际合作学会开展科研合作;打破行业限制,与吉林省商务厅、发改委等政府机关,以及涉外企业,开展交流合作,信息互通共享。以“开放、合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促进优质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集合,营造联合攻关的科研氛围。培养、引进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提高科研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成为吉林省对外经贸领域的优秀人才库。

3.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对外经贸专业人才

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研究中心既是科学研究中心,又是人才培养中心。本中心对人才的培养分为科学研究人才、管理人才和实践人才三个方面。第一,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本团队成员通过合作研究,提高自身研究水平,通过青年教师培养打造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一流团队;通过研究生培养、师生合作研究为吉林省培养更多对外经贸方面的研究人才。第二,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吉林省对外经贸管理智库和顾问团队,为管理者制定政策提供咨询。第三,实践人才的培养。作为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依托本中心的建设,教师队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对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的认识水平将大幅度提高,教师通过研究促进教学,通过与实践部门的合作将最新知识带入课堂,使学生的培养更加符合对外经贸合作实践的需要,加强吉林省对外经贸人才“孵化器”的作用。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促进我校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商务初步建成“政、产、学、研”联动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主要研究方向

多年的深入研究,本研究中心形成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即吉林省农业与农产品贸易方向、吉林省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方向、东北亚经贸合作方向。各学科方向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科研团队和学术梯队。

1.吉林省农业与农产品贸易方向

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出发,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为基本着眼点。本研究中心将立足吉林省农业及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着力探索吉林农业和吉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结构优化、农产品贸易的金融支持、绿色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等一系列问题。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吉林省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

①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虚拟土地问题研究

包括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对农产品的虚拟土地进口量的变化趋势以及虚拟土地的进口效益进行分析,探讨出合理的农产品进口结构,为我国调整、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参考。

②吉林农业和吉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包括吉林省农产品贸易结构与国际竞争力演变趋势分析、吉林省农产品贸易与某国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农产品贸易摩擦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分析制约我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因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以提高我省农产品竞争力。

③吉林省农产品贸易模式分析

包括系统考察与某国双边农产品贸易关系与合作模式、贸易壁垒对吉林省农产品贸易模式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重点分析与某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模式是否健康,采取何种措施改善。

④中国大豆进口影响因素研究

本研究包括利用引力模型,对中国大豆进口影响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找到影响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2)吉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研究

①吉林省农产品贸易的流通模式分析

本方向主要包括分析吉林省现有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省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出吉林省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升级途径。

②“互联网+”视域下吉林省农产品贸易发展

关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省主要农产品销售渠道,如大米,重点了解其在网上销售的比例、主销区、畅销品牌、畅销品牌特点等因素,进行销售潜力与空间等分析,创新农产品贸易研究,对吉林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3)吉林省农产品绿色品牌发展研究

①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

包括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吉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及整合策略、跨境农产品供应链构成及稳定性、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②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

包括分析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与营销现状,了解消费者对吉林省绿色农产品品牌信任的现状, 对基于品牌信任的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进行探讨,从而制定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和措施。

③吉林省绿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研究

包括分析吉林省绿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从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企业、政府、消费者等方面对绿色农产品品牌现有问题进行研究,分别提出有效对策;进行建立吉林省农产品期货交易网上平台的可行性分析,从而提高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绿色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4)吉林省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①吉林省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研究

探讨传统农产品向一定范围工业品的转化,在玉米大豆水稻等纯农产品基础之上,关注通过这些农产品转化的工业产品,如玉米的衍生品,玉米做成的糖、淀粉、酒精、化工醇等产品的销售情况、市场波动,了解其下游产品利用率,观察分析该下游工业产品对于上游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出优化吉林省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的有效路径。

②吉林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城市建设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自身城市化进程。包括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多元融合发展,加快都市现代农业进程的政策选择。重点分析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研究的进展状况,在借鉴相关都市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吉林省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梳理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机遇,为吉林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政策的探讨提供事实依据。就如何完善吉林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5)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

①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为:一是农村金融政策研究,包括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民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支持等相关领域的金融政策。二是农村金融组织研究。具体内容为农村金融组织的形式、发展历程、职能与绩效状况、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三是农村金融产品问题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农村信贷规模、信贷结构、信贷风险、信贷优化政策、金融抑制问题等宏观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主体创新等微观方面的问题。

②城镇化金融问题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为:城镇化金融问题研究。具体包括拆迁、征地、进城务工、城市移民、农业产业化等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涉及到的金融问题,侧重从政策的角度分析城镇化的金融配套支持。

2.吉林省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方向

吉林省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研究方向将立足省情,开展吉林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理论、政策与实践问题研究,为各级地方政府和产业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战略决策提供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咨询建议。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吉林省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系统研究吉林省服务业的空间布局、服务业对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深入剖析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的存在问题提出促进其发展的建议和思路。

(2)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研究服务贸易在吉林省对外贸易中以及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探讨吉林省服务贸易的结构以及服务贸易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剖析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吉林省服务贸易的发展的建议。

3.东北亚经贸合作方向

对外经济贸易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动力之一,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是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地处东北亚核心区域的吉林省,应当依托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东北亚经贸合作。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研究中心东北亚合作方向,将立足吉林省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合作开放战略,以及东北亚经贸合作中与本省对外经贸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吉林省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①吉林省参与中日韩合作的相关问题

具体分析中日韩合作中,给吉林省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吉林省政府应当在对日韩合作方面制定哪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开展对日韩合作的问题有哪些?应当如何解决;中日韩经贸合作中吉林省的角色定位。

②吉林省参与中韩自贸区建设的相关问题

本方向的具体问题包括吉林省对韩经贸合作优劣势研究;吉林省在参与中韩自贸区建设中的机遇与角色定位;合理利用中韩自贸区优惠政策;扩大对韩开放,促进对韩经贸发展政策研究。

③吉林省参与中俄经贸合作相关问题

吉林省在中俄经济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吉林省在中俄经贸合作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吉林省提升自身竞争力参与中俄经济贸易合作;中俄经贸合作给吉林省带来的良好机遇;吉林省政府应当制定哪些政策促进对俄经济贸易合作。

④吉林省参与“中蒙经济走廊”相关问题

“中蒙经济走廊”建设给吉林省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吉林省参与“中蒙经济走廊”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中蒙经济走廊”建设中吉林省优势和劣势分析;为更好参与“中蒙经济走廊”建设吉林省政府应当制定怎样的政策。

(2)吉林省对外开放试验区建设研究

①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研究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原因,及解决策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先行先试各领域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总结;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今后先行先试领域;先导区管理模式及管理政策改进方案;长吉图战略的“东进西连”发展战略研究。

②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

国内著名边境口岸建设经验借鉴;珲春口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珲春口岸管理的相关政策研究;促进珲春口岸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

③长春新区建设研究

长春新区发展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促进长春新区建设的政策研究;国内著名新区发展经验借鉴;长春新区建设中优势产业的培育;长春新区对外开放政策研究。

④兴隆保税区建设研究

兴隆保税区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上海自贸区等国内知名自贸区或保税区发展经验借鉴;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兴隆保税区的建设有的启示;兴隆保税区未来发展展望。

(3)吉林省对外开放政策研究

分析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各个阶段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对东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政策;研究各个阶段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关系,对以往政策作出评价;根据以往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现有政策作出评价;对吉林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提出政策建议。

(4)吉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为吉林省提供了大好机遇;吉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和保证;吉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和不足;吉林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5)图们江区域合作相关研究

图们江区域合作发展现状研究;图们江机制中的吉蒙区域合作; 图们江区域合作的前景。

(6)吉林省跨境电子商务研究

吉林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吉林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研究;促进吉林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研究。

(四)各方向近期计划研究选题

1.农业与农产品贸易方向

(1)吉林省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

①吉林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于拓展吉林省主要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省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中心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上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借鉴国际农产品贸易经验,讨论提升吉林省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②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虚拟土地进口效益分析

由于土地利用强度增加,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加重、土地资源的质量退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解决土地资源短缺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虚拟土地进口替换出我国部分农产品生产用地,从而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适度减少土地利用强度,增加整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短缺以及土地退化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农产品的虚拟土地进口量的变化趋势以及虚拟土地的进口效益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合理的农产品进口规模与结构,为我国调整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参考。

③中国大豆进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由于中国大豆进口量的逐年攀升对我国豆农、大豆消费者、农业产业结构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大豆大量的进口降低了国内大豆的价格,从而危害了国内豆农的生产积极性; 国内大豆过高的对外依存度以及大豆定价权的缺失增加了国内大豆价格的不确定性,从而危害了大豆消费者的利益; 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的锐减危害了国内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因此,从大豆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大豆进口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中国大豆大量进口的根本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将基于30年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国的贸易数据,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方向和程度,为了缓解进口继续激增的态势,从中国大豆供给和需求方面提出建议。

④韩国限制初级农产品的进口吗?

本研究关注韩国初级农产品贸易模式,以评估韩国贸易政策对相关农产品种类进行何种程度的限制。我们将运用1976年至2016年的贸易数据,以获得显性的对称比较优势及贸易差额。这两组指数的差异能够揭示政策干预倾向。根据结果分析在该年份区间,韩国的贸易政策是否限制初级农产品的进口。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虚拟土地策略提供证据。

⑤吉林省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模式分析

该研究基于三个研究设定及比较优势、技术构成和产业内贸易这三个方面对吉林省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模式进行全面分析,通过研究了解吉林省对俄罗斯,以及俄罗斯对吉林省的农产品贸易模式是否符合这三个研究设定,是否为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贸易模式,以及我省采取何种措施对现有模式进行调整与改进。

(2)吉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研究

①吉林省农产品贸易的流通模式分析与升级途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产品只有通过流通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农产品的流通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本研究将分析我省现有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流通成本,阐述现有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升级我省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途径,以期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②“互联网+”视域下吉林省农产品跨境贸易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外贸经济迅猛发展,农业产品的市场深化和开放虽然为吉林省农业产品的出口贸易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也极大地考验着吉林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该研究将论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省农产品跨境贸易的问题与发展,从中找出影响吉林省农产品跨境贸易的不良因素,以及促进吉林省农产品在互联网时代的跨境贸易中健康发展的升级模式。

(3)吉林省农产品绿色品牌发展研究

①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产地,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为了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产品产业的竞争能力,吉林省应建立以维护品牌公信力为持续发展核心绿色的农产品营销战略体系。因此,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绿色营销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本中心研究将从分析我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及障碍分析入手, 借鉴国内外绿色农产品营销经验,为推进中国绿色农产品营销发展、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推向全国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提供支撑。

②吉林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品牌是消费者识别绿色农产品品质的最重要标志,也是绿色农产品赢得市场的关键。当前,我省绿色农产品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绿色农产品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绿色农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强化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就吉林省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思路和建议,探讨绿色品牌建设之路。

③基于绿色供应 链的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研究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建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环境友好型供应链,把绿色供应链模式融入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效率。本研究结合农产物冷链物流企业的运作特点,基于绿色供应链大背景的要求,从我省省情出发,就构建农产品绿色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对于保护我省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及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①吉林省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研究--以大成玉米为例

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比较优势,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本研究通过对大成玉米进行实地调研,获取一手数据,对产品的销售情况、市场波动、其下游产品利用率等情况进行观测,分析该下游工业产品对于上游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为我省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提高提供理论支撑。

②长吉一体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且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城市建设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自身城市化进程。而长吉地区产业结构正在从“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正在经历生产服务业替代传统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促进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向社会及生态功能转变,即农业为居民提供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已经居于次要地位,而满足广大市民的观光休闲、娱乐和保护生态的功能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居民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对长吉一体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研究在借鉴相关都市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长吉都市现代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等方面的资源配置状况进行评价,梳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高长吉一体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5)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

①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为:一是农村金融政策研究,包括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民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支持等相关领域的金融政策。二是农村金融组织研究。具体内容为农村金融组织的形式、发展历程、职能与绩效状况、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三是农村金融产品问题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农村信贷规模、信贷结构、信贷风险、信贷优化政策、金融抑制问题等宏观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主体创新等微观方面的问题。

②城镇化金融问题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为:城镇化金融问题研究。具体包括拆迁、征地、进城务工、城市移民、农业产业化等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涉及到的金融问题,侧重从政策的角度分析城镇化的金融配套支持。

2.吉林省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方向

(1)吉林省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研究

生产者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对吉林省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吉林省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并不合理,亟待改进。本研究中心将通过实地调研和案头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对策。

(2)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绩效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本研究首先要构建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吉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绩效进行评估,最后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提出提升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

(3)吉林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模式研究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 “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实现服务业创新发展既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首先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地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吉林省自身的特点构建适用于吉林省的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

(4)吉林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服务贸易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是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服务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目前,吉林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研究将首先对吉林省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其次深入剖析导致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吉林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5)吉林省服务贸易结构研究

服务贸易结构是否合理是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目前,吉林省服务贸易的结构并不合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占比较低,严重影响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吉林省服务贸易的结构,其次指出结构不合理所在及其影响,最后提出优化吉林省服务贸易结构的建议。

(6)吉林省服务贸易对经济的贡献及提升路径研究

目前,吉林省服务贸易对经济的贡献有限,提升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提振日益疲软的经济十分重要。本研究首先对吉林省服务贸易对经济的贡献进行评估,其次对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剖析,最后提出提升服务贸易对吉林省经济贡献的路径。

3.东北亚经贸合作方向

(1)促进吉林省对韩经贸合作问题研究

中韩自贸协议的达成为吉林省开展与韩国的经济贸易合作提供了更有利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吉林省是中国最早开展与韩国经贸合作的省份之一。本研究中心深入研究中韩FTA背景下,提升吉林省对韩贸易发展水平的路径有利于吉林省以中韩FTA为契机,利用自身优势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政策优势,将中韩FTA与省内自贸区建设相结合,在中韩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提升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2)吉林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研究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蒙古“草原之路”战略、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战略的连接纽带,有利于深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成为东北老工业中心振兴的新动力。吉林省作为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重点强调的18个省区市之一,处于东北亚经济圈核心位置,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上连接亚欧通道的重要节点。本中心研究吉林省应当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借助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机遇,顺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潮流,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以助力本省经济发展。其对引领东北老工业中心的振兴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吉林省借助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机遇,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制定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先行先试政策,为吉林省有关部门制定扶持本省外贸发展的政策建议,以及吉林省政府向中央政府寻求政策支持提供参考。

(3)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先行先试领域研究

本中心研究立足于分析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框架,确定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地缘优势、区位分工与发展定位;分析国际经贸关系变化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机遇,特别是国际制裁下俄国国内市场变化和经贸对象的变化以及中日交恶过程中我国东北地区经贸份额相对升高的经济意义。重点研究对外开放、城乡建设、产业振兴和机制创新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开放程度低、城乡建设中增长极作用弱、产业竞争力差和体制机制僵化四个主要症结。提出保税区与城镇化建设、借港出海与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能源与出口加工业的发展、金融和税收体制改革四个先行领域及路径。

(五)成果建设

1.启动阶段:2017.07-2018.06

围绕本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任务,按照三个研究方向的研究计划与思路开展主要研究工作。申获各级各类课题3-5项;举办吉林省农业与农产品贸易学术论坛;聘请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或实践部门高级人才做报告2-3次;初步建成各国对华农产品贸易政策法规数据库;建立3个以上东北亚经贸合作数据调研点。

2.发展阶段:2018.07-2019.12

围绕本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任务,争取在三个研究方向都取得显著性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左右;保证有三个基地项目同时在研运行,并及时结项,滚动补充;积极参加国内及国际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吉林省服务贸易学术论坛。

3.成熟阶段:2020.01-2021.06

基本完成初期设定的研究任务与目标。公开出版吉林省农业与农产品贸易研究论文集1部、东北亚经贸研究论文集1部;公开出版专著1-2部;在各级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为政府部门报送政策建议报告1-2篇;举办东北亚经贸合作学术论坛。

4.总结阶段:2021.07-2022.06

争取将1-2个研究成果在国内获省内推广试行;在各级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以上;为政府部门报送政策建议报告1-2篇;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一次。

五年建设期结束之后,本研究中心将在总结提高基础上,持续稳定运行,每年在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每三年举办一次吉林省农业与农产品贸易学术论坛、吉林省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学术论坛和东北亚经贸合作学术论坛;每三年举办一次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力争将本研究中心打造成吉林省人才培养的高地、政策咨询的基地和服务经济的阵地。

(六)队伍建设

本研究中心将坚持“内部整合、积极引进、大力培养、提升质量”的建设方针,全面提升队伍建设水平。

1.整合学校内部人力资源

以吉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金融、财政、管理、统计等学科特有的研究专长和特点为基础,吸纳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以三个方向研究为轴心,形成反映我校特色、发挥我校特长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2.引进高水平科研人员

本研究中心将有计划地面向区域内外、行业内外、体制内外选拔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一方面通过引进、培养、外聘等方式,建立理论基础雄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研究团队;另一方面,通过软引进、项目合作、互聘研究生指导教师等方式,将吉林省政策研究中心、省商务厅、省农委、省金融办,省社科院和省农村信用联社等单位专家引入本研究中心,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3.选派研究人员进修学习

本研究中心拟立足现有科研团队,有计划地组织科研人员到国内外高校和实践部门进行轮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理论基础雄厚、研究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能够准确把握理论前沿与发展脉络的科研团队。

4. 着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按照“稳定、培养、引进、使用”的原则,加大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使学术资源向优秀中青年教师倾斜,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进修、做访问学者、参加学术会议。运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七)人才建设

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促进我校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国际商务学科“政、产、学、研”联动发展模式的初步实现,完善科研为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1.建立协同培育人才新模式

建立高校与人才需求部门协同“共建专业、共育人才”模式。按照市场需求“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吸纳实践部门的高级人才参与并指导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

2.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通过四年的培养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发现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养成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升未来社会核心素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3.加强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紧密联系

一方面,将更多的研究成果带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环节。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和教学内容,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之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引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到实地调研、数据库建设、专项研究等科研工作中,使学生通过参与研究过程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升我校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

(八)学科建设

1.重点学科建设

依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及应用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并围绕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四个硕士授权点建设,进一步健全学科体系,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在现有的学科体系建设基础上,以三个研究方向为突破点,力争获得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

2.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本研究中心教师团队优势,组建一流的教师队伍,选聘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为本科生和硕士生授课。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或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3.教学科研条件建设

实验室建设:在现有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训中心等项目基础上,加强阿里巴巴平台代理机构合作,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实践研究与教学,是对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索的有益尝试。

资料室建设:安排专项资金,增购一批中、英文图书资料和电子阅读设备;订购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中文电子资源和各类外文期刊数据库;提高资料室的开放程度,加强图书资料的管理,建立严格的借阅制度,提高图书资料的使用率,使现有资料能够发挥作用。

数据库建设:使用调研和查阅等方法搜集吉林省农业与农产品贸易数据及文献资料,形成数据及文献库,为教学科研提供基础性素材。具体拟建设的数据资料库包括:吉林省农业发展研究文献库,吉林省农产品贸易研究文献库等。

吉林省农产品贸易观测点建设:启动吉林省农产品贸易固定观测点建设计划,以获取我省农产品贸易第一手连续数据资料。

吉林省东北亚经贸合作与发展观测点建设:结合本研究中心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我校拟于2017年启动了吉林省及东北亚经贸合作与发展固定观测点建设计划。在此基础上,我校将于近期增设吉林省经贸合作观测点,以获取我省国际经济、贸易、商务等方面的第一手连续数据资料。

服务贸易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我校已与省内外多家服务业企业开展了实习基地建设,包括海信集团,捷普集团等,近一年来,又由王艳秀老师负责对接江苏连云港市、盐城市建湖县的服务企业,组织了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前去实习。计划在五年内,在此基础上,我校将跟踪观测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以获取我省服务贸易的第一手连续数据资料和可借鉴的经验。

4.学术交流和对外开放

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国际贸易学会等学术会议,掌握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国际商务研究的最新动态、研究重点和趋势。

计划安排2-3名学术骨干去美国等发达国家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同时计划安排2—3名学术骨干赴兄弟财经院校做访问学者。邀请4—5名国内外高校知名学者来本研究中心讲学,并驻我校进行短期科研指导。


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吉林财经大学科研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